时间: 2024-07-05 22:43:30 | 作者: 洁净型煤生产线设备系列
“新质生产力”是今年全国两会的关注热点。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学校长袁亮在接受新京报记者正常采访时表示,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缺少技术转移专业人才是重要原因之一,要把推进教育评价改革作为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抓手,引导科研人员敢于迎难而上,突破“卡脖子”问题,勇于探索未知领域。
袁亮是煤炭开采及瓦斯治理专家、煤与瓦斯共采理论主要奠基人,长期关注能源发展。他认为,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煤炭行业大有作为,能够最终靠科学技术创新在智能矿山、低碳矿山、绿色生态矿山建设、煤炭与新能源耦合发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等方面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
袁亮:当前,煤炭作为国家主体能源,肩负着兜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高水平发展的重任。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煤炭行业依然大有作为。
具体来说,能够最终靠科学技术创新在智能矿山、低碳矿山、绿色生态矿山建设、煤炭与新能源耦合发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等方面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以解决煤炭产业“卡脖子”技术为突破口,加强原创性科技攻关,着力推动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攻坚与突破,以前瞻性、创新性发展科创成果推动产品质量高端化、生产的全部过程集约化、生产效益最大化。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战略产业向高端迈进,新兴起的产业集群发展,科学布局未来产业。
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科技、教育、人才的良性循环,我认为煤炭行业应从三个方面推进落实新质生产力。
首先,以科学技术创新为引擎,加强煤炭在智能、低碳、绿色、清洁利用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装备研发。其次,以教育改革为抓手,推动煤炭行业高校实施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内涵提升。最后,以人才培养为落脚点,构建煤炭行业国际化、跨学科、拔尖型的新质生产力人才队伍。
袁亮: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他们是新质生产力的策源地、孵化地,拥有大量的科研人员和先进的科研设备。科技成果转化离不开技术转移人才的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缺少技术转移专业人才是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缺乏兼具成果转移转化知识、投融资、专利布局、市场对接和法务等专业能力的高端复合型人才。
我认为,要牢牢把握科学技术创新这个核心要素,进一步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调整科技激励政策。一方面,积极鼓励科学家自由探索,赋予战略科学技术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另一方面,要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前沿,重点布局和建设一批面向未来的高水平研究平台,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强化有组织科研服务科技自立自强,形成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
同时,要加快构建以创新为导向的教育评价体系,要把推进教育评价改革作为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大有助于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各类因素的权重系数,引导科研人员敢于迎难而上,研究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卡脖子”问题,勇于探索未知领域。
新京报:尽管我国在全力发展清洁能源,但相当一段时间内,煤炭仍居中国的主体能源地位。今年你提交的建议中,有一份是关于大型煤炭矿区产能接续问题的,目前大型煤炭矿区接续发展存在哪一些问题?该如何应对?
袁亮:煤炭是国家能源安全的“压舱石”。相关研究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35年以前,我国煤炭消费总量仍将保持在40亿吨左右。大型煤炭矿区是我国煤炭供应保障的重要支撑,为国家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近年来,由于受煤炭市场需求拉动、矿区高强度开发、煤炭产量大幅度的增加等因素影响,部分大型煤炭矿区可采资源量减少、服务年限缩短。例如,鄂尔多斯市10年内煤炭产量将减少1亿吨以上;神东、平朔、大同等矿区煤炭产量面临快速收缩态势。与此同时,我国大型煤炭基地接续矿区建设滞后,产能接续面临新的困难。从全国看,山西煤炭基地后备资源不足、接续产能建设滞后;陕北等煤炭基地接续矿区开发面临生态环境制约;河南、山东、河北、安徽等煤炭基地开采趋向深部,各类灾害严重,面临持续减产态势;新疆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但运输瓶颈问题突出。
我国煤炭资源多数在深部,向深部要资源,加大深部煤炭与煤层气高效开发是必须要开展的工作。我认为,大型煤炭矿区接续发展问题已成为维护国家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迫切地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建议,加大资源勘查力度,增加后备煤炭资源储量,保障煤炭资源供应链安全稳定;支持大型现代化煤矿项目建设,优化煤炭产业体系,提升集约高效化水平;强化政策保障,加大资源配置力度,重点扶持资源枯竭矿区企业接续发展;积极推动深部煤炭安全高效开发,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持围绕深井煤炭安全高效开采、深部煤与瓦斯、深井灾害防控共采等重点领域开展科研攻关,加强前瞻性核心关键技术及装备储备,深入开展相应的理论研究,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袁亮:“双碳”目标对于煤炭行业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应正确认识和精准把握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时间节点和实践路径,开展“双碳”目标下煤炭领域重大问题研究和顶层设计,算清煤炭供需“大账”,明确煤炭资源开发节奏,健全完善促进煤炭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在此背景下,煤炭行业势必迎来新一轮技术升级和产业转型。煤炭行业由自动化向智能化、无人化迈进,由超低排放向近零排放、零排放迈进。
首先,推进技术创新,提升绿色低碳水平。要逐步将煤矿开采由机械化、自动化向数字化升级,最大限度地减少采煤过程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深地原位利用,煤、电、气、热、水、油实现一体化供应,以及太阳能、风能、抽水蓄能与煤炭协同开发,基本实现近零排放。
其次,促进数字转型,加快煤矿智能发展。煤矿智能化是煤炭工业高水平发展的核心技术支撑。可以将AI、工业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机器人、智能装备等与现代煤炭开发利用深层次地融合,形成全面感知、实时互联、分析决策、自主学习、动态预测、协同控制的智能系统,实现煤矿智能化运行。
同时,加速生态修复,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在淘汰落后产能的过程中,废弃矿区也在逐渐增加,能够最终靠矿区生态修复来增加生态碳汇。通过“地貌重塑、土壤重构、植被重建、景观重现、生物多样性重组与保护”工程技术对矿区损毁土地做修复,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创造新的经济效益,提高土壤碳截获能力,增加植物碳储量。
最后,推动多能互补,强化延链补链强链。加快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延补“煤炭链条”,做好“煤炭经济”,支持煤炭深度加工、对路消费和高效利用,加大散煤综合治理力度,多途径提高煤炭利用和转化效率。
新京报:这两年,青年人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在让大学生实现充分就业方面,安徽理工大学做了哪些尝试?还有哪些计划?
袁亮:安徽理工大学将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在强化组织领导、开拓岗位资源、对接产业急需、精准服务指导等方面出实招、求实效。
学校有独立的正处级就业工作部门,专门从事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及服务工作。成立由校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党委常委会定期听取就业工作专题汇报,召开就业工作推进会,研究部署、督促指导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我们积极与各级政府、行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等开展精准对接,签订校地合作协议,建立一批稳定的就业实习实践基地,多方挖掘就业岗位。每年举办校园招聘会600余场,提供需求岗位30余万个,80%以上毕业生通过校园就业市场落实就业单位。
学校主动将就业融入人才教育培训全过程,做到产业发展到哪里、人才培养就跟进到哪里。近年来申报22个新专业,停招20个专业,目前工科专业占比80%,对接服务新兴起的产业发展的专业超65%。比如,学校着力培养新兴起的产业急需人才,依托已有车辆工程专业深度融入安徽省新能源汽车“首位产业”发展,在合肥开设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及相关专业。目前,学校已与知名校企院所共建9个本科生“创新班”,国家及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达22个,对接服务公共安全、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碳中和等产业和社会急需。
同时强化指导服务。书记、校长带头上好“开学第一课”,邀请大国工匠、行业先锋等先进典型进校作报告,加大“西部计划”、参军入伍等宣传力度,毕业生服务于国家和地方基层项目逐年增长。每年暑期开始为全校近5000名考研学子持续进行长达5个月的免费辅导。本科生升学率从2018届的19%提升到2023届的31%。针对就业困难学生群体开展调研,健全帮扶机制,开展“宏志助航计划”,发放求职创业补贴。
未来,我们还将强化全员参与就业的工作机制,加强就业指导,实施分类施策,拓宽就业渠道,做好精准帮扶,完善就业激励,确保就业局势总体稳定。抓好价值引领,引导毕业生树立积极求职心态,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到中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不断的提高本科升学率,提升人才教育培训质量,提高学生就业质量,力促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袁亮:能源安全关系着国家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局,保障能源安全需要从长远角度和战略高度培养充足的人才、特别是青年科学技术人才。人才必须在实践中锻炼培养,要搭建平台营造优秀青年人才成长环境,引导青年师生进平台、进项目、进团队,以优秀集体锻造成长空间。
首先,培养目标上讲“大思政”。立德树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多年来,安徽理工大学坚持“三到”理念,多渠道、长链条引导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其中大多都是和能源领域相关的产业企业,在能源领取涌现出了一大批科技精英和管理精英。
其次,培养方式上讲“深融合”。推动能源清洁转型,实现能源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是保障能源安全的核心,因此要着力提升制约能源安全、高效、清洁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科技攻关,推动科技与产业融通衔接,这就需要在开展人才教育培训过程中注重产教融合、科教融合,不断的提高人才教育培训质量,满足能源领取高水平发展的人才需求。
最后,培养主体上“广合作”。能源高科技人才教育培训,必须要广泛开展合作,形成人才培养的合力,比如高校要发挥好科研攻关和教学的优势,着力攻关关键技术、提升教学质量;企业有成果转化、生产应用的优势,应着力推进技术升级和成果应用;行业协会有统筹指导和宏观调控的优势,应当建立畅通的信息收集和发布的平台等,各方主体应当建立畅通的沟通合作机制,共同推进能源领域高质量人才培养。
安徽理工大学多年来与国内50余家大型能源企业建立了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校外导师,探索多方联合培养研究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上一条:【中国经济时报】袁亮:建议加大对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支持力度下一条:【中国煤炭报】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理工大学校长袁亮院士等代表委员热议政府工作报告涉煤关键词
10月21日上午,学校在至诚体育场举行2023级学生军训成果汇报暨总结表彰大会,参训学员身着戎装,向军训这堂“大学必修课”,提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校军训工作领导组副组长宫能平、董雨、王先江,承训部队驻校首长出席大会。校党委武装部部长方运纪主持会议。会场随着学生方阵摆出“10、9、8、7……”数字倒计时字样,军训汇报表演真正开始。花样操方阵摆出“校徽”“安理”“1945-2023”“78”“团结、奋...
9月14日上午9时,我校2023级新生开学典礼在至诚体育场隆重举行。10000余名新生怀揣青春梦想,在安徽理工大学开启人生新航程。开学典礼现场淮南市委副书记、淮南市人民政府市长张志强,淮河能源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王世森校友,国务院津贴获得者、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霍邱一中校长杨明生,国家级人才、我校94届煤田地质专业校友潘响亮,校党委书记郭永存,党委副书记、校长袁亮院士,党委常委、副校长宫能平、董...
9月10日下午,学校与淮北矿业、淮河能源、皖北煤电、中煤新集四大矿业集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在舜耕苑二楼会议室隆重举行。会场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钱桂仑,淮南市委书记任泽锋,省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李向阳,校党委书记郭永存,校党委副书记、校长袁亮院士,校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余玉刚,淮北矿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方良才,淮河能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王世森,皖北煤电集团党委书记、董...
· 【聚焦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我校校长袁亮院士接受《新京报》专访:...
· 【聚焦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我校校长袁亮院士接受《中国应急管理报...
· 【聚焦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我校校长袁亮院士接受《中国经济时报》...
· 【聚焦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我校校长袁亮院士接受《中国能源报》专...
· 【聚焦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我校校长袁亮院士:培养科学技术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