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中心 产品中心
联系方式 CONTACT US

电话:0371-64955886

传真:0371-64955889 

QQ:742612104 547528771

联系人: 13607653684

邮箱:zzdczgyxgs@163.com


我国洁净煤技术发展对策和建议

时间: 2024-05-31 09:05:49 |   作者: 洁净型煤生产线设备系列

详情展示

  文章摘编自《中国工程科学》《我国洁净煤技术2035 发展的新趋势与战略对策研究》一文。

  未来20年,我国仍将是全球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大国,但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持续降低,煤炭消费总量将步入平台期,燃煤发电将成为主要的用煤领域。受地区和企业间洁净煤技术发展不平衡、核心技术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短板、管理机制与政策环境不完善、科技投入与人才培养有待加强等多重因素制约,当前我国尚未实现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但在部分洁净煤技术的研发、装备制造和工程示范等方面已取得全球领先水平。尤其是在700℃超超临界发电技术、先进IGCC/IGFC技术和煤炭深加工技术产业化方面已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因此,亟待面向2035重点发展洁净煤前沿技术。

  加强国家中长期煤炭发展的顶层设计,保持洁净煤技术有关政策的连续性和有效性,规范技术创新的周期性与煤炭能源政策协调管理。财税政策需向用煤结构优化与节能提效方面倾斜,开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配套法律、法规、政策及环保激励机制研究,建立完善的市场激励手段带领企业优先发展和运用先进洁净煤技术。持续提升发电用煤效率,逐步管控燃煤发电污染物排放从超低排放进入近零排放时代。

  建立清洁高效利用产业“用煤”的行业技术选择标准,针对煤炭利用与转化效率、污染物排放和碳排放情况建立洁净煤技术的备选库、可行性评价规范和补贴标准,通过规范化技术管理实现洁净煤技术发电的持续、可靠、达标、经济运行。基于碳市场交易、碳排放的政策引导,将CCUS技术成本转移至最终消费端,提升CCUS技术的经济可行性。积极引导先进煤化工、煤炭分质分级利用,研究“低阶煤制氢”“煤基燃料电池发电”等技术,为未来煤炭的更大规模充分的利用提供可能。

  提高煤炭深加工用煤质量,降低燃料用煤比例;优先发展适应中国国情的煤炭分级利用技术,深入研究煤质与气化炉的适用性,开展低阶煤提质、煤炭气化、新型催化剂等关键技术攻关。

  建立现代煤化工产业合理布局的评价体系,对建成示范的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气等技术方案开展综合评价,优化深加工技术及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淘汰污染大、效率低的落后煤化工项目。协调地方政府加强监督管理力度,完善现代煤化工标准规范和环境审批流程。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化工技术、装备研发和示范情况开展科学评估,特别是开展对成套技术装备的向外输出潜力分析,推动煤炭深加工产业“走出去”,开拓国外煤炭资源与市场。

  加强清洁高效燃煤发电、低污染物排放和碳减排等洁净煤技术研发的政策扶植,明确煤炭清洁高效转化与利用技术的重点发展趋势,鼓励企业与研究机构联合开展煤炭清洁高效发电研发技术与工程示范。加快开展燃煤电站超低排放、IGCC/IGFC、700℃超超临界、CCUS等先进的技术的研发和示范,并在产业政策上给予支持。

  设立洁净煤技术发展专项基金,集中攻关一批制约煤炭清洁利用和低碳转化的基础性问题。建立国家洁净煤研发技术清单,制定合理的研发目标和分阶段实施的研发计划,带领企业加强洁净煤研发技术,基于技术发展、装备研发规律,建立企业洁净煤技术研发的扶植和激励政策。

  建立以绿色煤炭资源为基础的煤炭资源精准开发利用模式,制定绿色煤炭资源评价相关行业技术标准。通过提升绿色矿区煤炭资源基数和产量比重,从投入端开始,实现全产业链我国用煤质量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提升。通过前端绿色煤炭资源安全高效开发及洗选加工来保障后端利用清洁。探寻依托煤炭资源优势,降低煤炭清洁利用成本,同时减少煤炭开发、利用或转化过程对环境影响的煤炭工业发展优化路线。

  加强对洁净煤技术创新人才的自主培养,通过行业、企业、院校合作,形成本科–硕士–博士连续性、跨学科的洁净煤工程科学技术人才培养通道,以适应煤炭新兴起的产业技术创新引领发展需求为培养目标,鼓励其有煤炭背景的大专院校设立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工程基础研发与科研管理相关的专业方向,采取优先录取和专业学费减免的政策,并充分的发挥大规模的公司在洁净煤新研发技术、应用和推广的主体作用与资源集聚优势,与大专院校合作,为相关企业定向、联合培养洁净煤领域的专业方面技术人才。

官方微信

扫描识别联系我们

官方微信

扫描识别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欧宝nba直播篮球球迷网在线观看 备案号:豫ICP备2020034307号-1 服务热线:1360765368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