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4-06-10 16:06:31 | 作者: 输送设备系列
竹子,没有梅花孤傲,没有兰花幽芳,没有菊花淡雅,却和它们并称“四君子”。它不但可塑性强,用途多样,又品性坚毅,挺拔有节,集生活实用和精神境界于一身。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曾言:“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爨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一日不可无此君也耶。”又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据悉,全世界约有竹亚科植物123属1642种,我国有39属837种,占世界的1/2,是世界上竹类资源最丰富、竹类栽培和利用历史最悠久的国家。我国竹产业横跨一、二、三产业,品类众多。2021年,竹产业产值接近3818亿元,竹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22亿美元,占世界竹产品贸易总额的60%以上,预计到2035年我国竹产业总产值超过1万亿元,约占林业产业的10%。
竹餐具、竹吸管、竹地毯、竹纸袋、竹收纳盒……眼下,“以竹代塑”,减少塑料污染,正成为生活时尚。竹子作为绿色、低碳、可降解的生物质材料,在许多领域可以替代塑料制品,减少污染。
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碳中和研究院生态经济研究所所长顾光同接受《环境经济》采访时介绍说,“以竹代塑”作为一种可持续的替代品,拥有非常良好的生态环保性能,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竹子是一种快速生长的植物,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重新生长。相比之下,塑料需要用石油等有限资源,而且生产的全部过程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是竹子的生产和工艺流程中,所需的能源和碳排放量较低。这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的负面影响;三是竹子是天然的有机材料,可以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进行自然分解。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使用竹子制造的产品不会像塑料制品一样长期存在于环境中,减少了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四是竹子生长需要较少的化肥和农药,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较少;五是竹子的生长还有助于保护和恢复ECO,促进土壤保持和水源涵养。可见,“以竹代塑”有助于减少对有限资源的依赖,降低碳排放,减少塑料污染,并促进ECO的保护。
我国是“以竹代塑”的重要倡导者和实践者。2022年11月,中国与国际竹藤组织共同发起“以竹代塑”倡议,在全球深化“以竹代塑”合作,增加绿色竹产品的使用比例,更好地发挥竹子在替代塑料产品方面的突出优势和作用,以进一步减少塑料使用,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了《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明确到2025年,“以竹代塑”产业体系初步建立,产品质量、产品品种类型、产业规模、综合效益逐步提升,重点产品市场占有率明显提高。与2022年相比,“以竹代塑”基本的产品综合附加值提高20%以上,竹材综合利用率提高20个百分点。
“随着政策和市场对环保产品的支持,‘以竹代塑’产品在日常生活用品、包装材料、建筑材料等领域的应用将会逐步扩大。”顾光同表示,“以竹代塑”产业化发展跑出“加速度”,彰显了我国推动绿色发展的决心,也将带来新的市场机遇。这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绿色转型,满足那群消费的人对环保产品的需求,并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商机和发展空间。
具体来看,“以竹代塑”作为可持续替代品的发展,不仅有助于减少对塑料的依赖,还能够促进竹子种植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同时,竹子可以用于制造各种产品,如纸张、餐具、包装材料等,这些产品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此外,政府对于“以竹代塑”产业的支持和政策引导也是推动其发展的重要因素。政府可以通过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企业投资和发展“以竹代塑”产业,进一步推动其产业化进程。在未来,“以竹代塑”产业在环保意识提升、政策支持和技术进步的推动下,有望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际竹藤中心竹藤生物质新材料研究所研究员程海涛告诉《环境经济》,竹子的生长速度快、产量高且可再生,这些优势让“以竹代塑”成了一个备受瞩目的新兴产业。在政策的引导下,“以竹代塑”产业正逐渐崛起并展现出很大的潜力。
采访中,多位专家表示,虽然“以竹代塑”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但是需要看到,当前我国“以竹代塑”发展还存在许多短板,如采收成本、技术设备、市场接纳度等因素,产业加速发展仍面临挑战。
——采收成本高。目前,大部分竹材只能通过人工采收的方式进行,设法降低人力消耗、扩大利润空间,会对从业人员的生产积极性带来有利影响。
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碳中和研究院低碳发展研究所所长王懿祥告诉《环境经济》,毛竹采运成本不断上升、竹材收购价格连年下跌,经营效益锐减,竹农积极性严重受挫,使得强集约型模式的竹林越来越多地不再经营而被抛荒。
以一吨毛竹为例,砍伐、装车、运输等环节的人工成本接近于市场平均价格。毛竹林的大面积抛荒,给产业发展敲响了警钟,如果不寻找新的发展路径,抛荒面积会持续增长。
“与传统塑料相比,相关竹制品的成本更高,这会直接影响市场竞争力。”程海涛告诉记者,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通过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来降低生产成本。
——规模效应较差。当前,竹产业的规模效益较差,很大程度上受到主要竹产品加工自动化水平低的影响。虽然我国竹资源丰富,竹产业在近些年也得到较快发展,但不少生产车间仍需要大量人工操作,生产线还无法实现自动化流水线生产,预计企业设备的更新换代还需要一段时间。
“这不是山上的问题,是山下的问题。”王懿祥分析指出,当前,竹产业内多是中小微企业,尚未培育出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发展,未能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无法与塑料制品的龙头企业去抗衡。
——技术成熟度不高。程海涛表示,竹子作为替代塑料的材料,需要进一步开发和研究,提高其可塑性、耐用性和加工性能,以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
——市场接纳度低。相较于售价较高的“以竹代塑”产品,不少受访消费者表示还是倾向于选择价格更低的塑料制品。如何实现从“便宜、能用就好”到“用得好还要更环保”的转变,将绿色环保理念充分转化为实际行动,也将影响竹制品消费市场的深度开发。
“现在的花了钱的人竹制品没有感情,都不习惯用竹产品。”王懿祥告诉记者,很多年轻人都习惯用塑料袋,使用起来比较方便,如果用竹篮子买菜很占地,也不方便携带。同时,竹制品相对塑料制品而言价格相对高,大多数消费者难以接受。
在程海涛看来,消费者有认知和接受度,推广“以竹代塑”的产品需要消费者对于环保和绿色产品的意识和接受度提高。加强相关的宣传教育和宣传,提高消费者对于竹子材料的认知和接受度是重要的一环。
青青翠竹,一头连着绿色生态,一头连着共同富裕。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如何让原生竹变为高效重组材?对此,采访中,多位专家各抒己见。
多位专家认为,在“以竹代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起步阶段,需要政府完善资金补贴体系,着力推动竹林基地提升质效,改造低产低效竹林,从而提高产能,降低原料成本。
“产业要发展,政策引导是‘风向标’。”王懿祥告诉记者,政府和相关组织需要加强对“以竹代塑”的支持和引导,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和激励措施,如提供资金支持、减税优惠或制定环保标准等,科学引导产业集群建设,以优势企业带动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提升产业链协同能力。
同时,也要加强“以竹代塑”产品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加快竹结构设计标准制定。加大竹建材、竹制家具、地板等绿色产品认证实施力度,鼓励各方采信使用认证结果;将“以竹代塑”产品纳入政府采购支持范围,加大政府采购力度。鼓励公共机构等积极采购相关“以竹代塑”产品。
顾光同则表示,解决这一“卡脖子”难题需要加大“以竹代塑”领域的技术创新,提高“以竹代塑”产品的质量和性能,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建立健全相关政策和法规,鼓励和支持“以竹代塑”产业的发展,包括提供财政资金支持、税收优惠政策、技术创新支持等,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和投资风险;加强环保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鼓励更多企业投身到环保材料产业中;加大市场推广力度,提高消费者对环保产品的认知和接受程度;加强竹材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保障竹材供给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程海涛持相似观点。他表示,以技术创新为基石,加大对竹子替代塑料的研发和创新,提高竹子材料的可塑性、耐用性、加工性能、功能性。通过不断改进技术,使竹子材料更适合不同领域的应用。
“技术问题及其背后的企业独立自主可控的是知识产权法治问题。”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碳中和研究院生态治理研究所所长陈真亮告诉记者,以竹代塑产品的开发研究、生产转化、竹子基因组计划研究和优良竹种筛选、代塑竹产品的商品商标制定和外观设计等都涉及知识产权的保护。
陈真亮表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推动创新和技术进步、构建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关键。所以,要在立法、行政、司法等环节,不断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法治体系,细化更加具有激励诱导性质的科技促进、税收优惠、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配套规范,依法保障企业“以竹代塑”研发成果以及整个竹产业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
具体而言,要加强专利权、商标权和著作权等方面的保护力度,以激发企业投入更多资源进行创新和技术迭代升级,提升竹制品在替代塑料市场中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力。
此外,要建立有效的市场监管体系,加强对竹制品质量、生产过程的监督检查,确保产品符合标准;要建立信息披露制度,让消费者更全面地了解产品信息,提高市场透明度。对于违规企业,必须采取迅速而有力的行动,依法追究责任,以维护整个市场的良性竞争秩序。
陈真亮告诉记者,中国提出的以竹代塑全球行动计划(2023-2030)是涉外法治建设的重要国际实践。未来,要以“以竹代塑”为契机,鼓励和支持现代竹产业走向国际,积极参与甚至主导“以竹代塑”有关国际标准或规则的制定,统筹推进国内法治与涉外法治建设,加强气候变化、能源与环境资源、食品与健康、农业与乡村振兴、投资保护、互联网与知识产权、企业合规等方面的法治建设,营造中国企业走出去并参与国际竞争的更加有利法治条件和外部环境,形成保障和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法治合力。
与此同时,程海涛表示,消费者对竹制品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也需要提高。虽然慢慢的变多的人开始关注环保和可持续性问题,但很多人对竹制品并不了解,甚至对其持怀疑态度。因此,需要通过宣传和教育,提高消费者对竹制品的认识和接受程度,以促进其市场的拓展。
竹子是一种常见的原材料,常常被人们制作成各种器物。我们家里随手就可以找到几样,如竹筷子、竹凉席、竹椅子等。但是,真正让竹子肩负起替代塑料使命的,还是欧美颁发限塑令,以及我国牵头提出“以竹代塑”倡议之后。
有的企业早已嗅到了“商机”。在“以竹代塑”倡议以及多个政策引领下,多家上市公司积极发展竹制品相关业务,并有上市公司不断开发新产品,推进相关产能提升。
双枪科技2023年7月7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互动易上称,公司作为竹制品行业的龙头企业,已覆盖竹筷、竹砧板、竹签等产品。优质竹材项目作为公司的第二增长曲线,主要锁定竹板、竹筷、竹签、竹炭和竹笋五大品类。公司正积极布局拓展可降解餐具、竹制烧烤签、烧烤炭等新产品及新产线年公司陆续在浙江庆元、浙江安吉、江西资溪等竹资源聚集地投资建厂,发挥生产制造优势,构建竹产业循环经济复合产业链。
山鹰国际在2023年半年度报告中公布,公司在宜宾市兴文县投资建设的宜宾祥泰食品纸塑工厂,利用当地的竹浆和能源优势,依照严格的食品包装产业要求,打造了公司首个食品纸塑生产基地,现有年产能2万吨。
青山纸业2023年半年度报告中披露,2023年,公司在绿色循环经济产业园首动区项目陆续建成投产的基础上,积极筹划扩区计划,继续引进竹纤后加工及绿色包装建材等高关联项目,完善前后端产业配套,实现龙头带动、产业集聚、集群式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在竹浆粕产品方面,公司已成功研发和生产竹浆粕产品,且已成为目前国内具备一定规模的竹浆粕生产企业。
程海涛和记者说,企业抢滩布局这一市场行为,一方面是看到了市场潜力和发展机会,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对环保意识的回应。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企业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商机,寻找替代塑料的解决方案,并推出更环保的产品。
“从法治的角度看,企业积极参与‘以竹代塑’产业的发展,是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重要体现,体现了企业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履行社会责任和可持续性发展等相关因素的充分考量。”陈真亮说,这也反映了市场的自我调节机制,体现了企业的法治自觉和生态自觉。法治并非仅仅是由政府单方面实施的一种管理手段,更是通过市场参与者的共同努力形成的一种秩序。企业主动响应“以竹代塑”倡议,既是出于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要求,也是出于市场自我调节的需求。这种市场行为不仅反映了企业对国家法治的遵守,也可以促进市场的自我优化和可持续发展。
陈真亮告诉记者,企业积极投身“以竹代塑”市场,将促进企业合规,并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这不仅在商业层面体现了市场的活力,而且也可以在法治框架内促进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由于“禁塑令”和“以竹代塑”倡议的推动,企业不得不调整生产和供应链,以适应新的法律法规要求。这种调整不仅有助于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更有助于推动整个产业链的绿色化与迭代升级。从法治的角度看,企业在市场中的积极调整与升级,有助于构建更为健康、可持续的法治环境,更是积极回应ESG(环境、社会、治理)标准体系和评级服务的重要体现。
“与此同时,企业参与‘以竹代塑’行列,有助于培养和践行企业的社会责任。”陈真亮介绍,法治中国、美丽中国建设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也需要企业积极参与。通过“以竹代塑”倡议,企业不仅仅是在遵循法规的同时谋求自身利益,更是在为社会和环境负责。这种社会责任感不仅有助于企业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树立可持续经营与“绿色企业”的形象,也有助于构建社会对法治的信任。在法治框架内,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和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是生态文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陈真亮告诉记者,企业在国家“禁塑令”政策和“以竹代塑”倡议的推动下,积极抢滩布局,是极具积极意义的市场行为。企业通过遵循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积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践行社会责任以及促使市场的自我调节,这些市场行为不仅是法治化营商环境的良好表现,更是推动社会向更为健康、绿色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的一种努力。
“这也有助于引导消费者采购更环保的产品,增强社会对环保的关注和意识。”程海涛表示,然而,企业抢滩布局也可能存在商业利益驱动的因素,其中一些企业可能将其作为市场营销手段,以迎合花了钱的人环保产品的需求。
程海涛说:“企业抢滩布局需要在市场中保持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进行,我们也需要对市场行为进行审慎分析,并确保替代产品的质量和环保性能能够达到相关标准。”